炎炎夏日,荔枝凭借其清甜多汁的口感,成为了许多人的心头好。然而,近期“荔枝病”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今天,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荔枝病”,希望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一、什么是“荔枝病”?
“荔枝病”也称“低血糖急性脑炎综合征”,是一种因过量食用荔枝而引发的严重低血糖症状,甚至可能发展为低血糖脑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头晕、心悸、乏力、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情况严重时,还会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二、为何吃荔枝
会导致“荔枝病”?
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这两种特殊物质,它们会抑制人体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和糖异生的正常进行,最终导致葡萄糖合成严重受阻。而且,荔枝本身含糖量颇高,当人们大量摄入荔枝后,血糖会在短期内迅速升高,这就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然而,荔枝中的果糖需要经过肝脏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加以利用。要是果糖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就极有可能引发反应性低血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荔枝病”。
三、“荔枝病”的症状有哪些?
“荔枝病”主要表现为低血糖症状,轻者会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脚发凉等,类似于低血糖反应,部分人伴随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异常;重者则会出现意识模糊、肢体抽搐、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或休克。
四、哪些人更容易得“荔枝病”?
儿童:年龄较小的儿童肝糖原储备不足,空腹吃荔枝、进食过多易引发低血糖,而且儿童由于体内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灭活胰岛素的能力不足,因此就会更容易发生低血糖症状。
糖尿病患者:荔枝含糖量高,易引起血糖波动,若食用,建议每日1~3颗即可。
孕妇:高糖分易诱发妊娠糖尿病,需控制摄入量。
老年人:血糖调节功能差,也需注意。
特殊疾病人群:如HIV、肝炎、结核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且在服用抗病毒、抗结核药物时,药物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降低身体对低血糖的耐受性,从而增加患“荔枝病”的风险。
五、如何预防“荔枝病”?
避免空腹食用荔枝:空腹时大量进食荔枝,果糖堆积会刺激胰岛素过量分泌,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限量食用:儿童每次不要吃超过5颗荔枝,成年人每次不超过10到15颗荔枝。
选择全红熟透的荔枝:未成熟荔枝中次甘氨酸A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这两种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成熟果实,食用未成熟荔枝更易患病。
食用前处理:食用前用淡盐水浸泡10分钟并洗净后再吃。
六、出现“荔枝病”症状怎么办?
如果出现症状较轻,意识较为清醒,需尽快饮用糖水(葡萄糖水最佳)、蜂蜜水或吃糖果、面包、饼干等碳水化合物,快速提升血糖。若症状严重,出现昏迷、意识不清的情况,切勿强行喂食物,应立即拨打120,送医后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补充糖分后要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加重不适,再进一步观察在15—30分钟后症状是否缓解。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了疑似“荔枝病”的症状,也请务必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让我们一起健康地享受这个夏天的甜蜜吧!
关爱门诊部
广西胸科医院关爱门诊部成立于2008年,是广西最早成立的感染性疾病专科门诊,主要负责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梅毒及皮肤疾病的咨询、诊断、治疗、随访、督导,以及艾滋病合并症、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处理,特殊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艾滋病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科室配备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出诊医师中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4人,设有专职护士9人。擅长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皮肤性病等疾病的诊疗与管理,在成人及儿童艾滋病、病毒性肝炎、HIV母婴阻断、HIV暴露前及暴露后预防干预、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血液透析、抗病毒治疗管理模式及皮肤性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参加多项国家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的研究,具有国内领先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临床应用转化平台。依托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以进行HIV抗体快速检测、初筛和确认试验,HIV耐药检测及药物浓度检测,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及病毒载量检测等评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可以早期筛查及诊疗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肾脏病、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肿瘤、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为患者提供全病程的管理服务。
广西胸科医院关爱门诊部电话:0772-3138121。
电话:0772-3113221(门诊) 3130307(医务)
地址:广西柳州市羊角山路8号(乘坐快6、48、69、70路公交车到终点站胸科医院;市内乘坐4、16、41路公交车到嘉汇龙潭站下车,往羊角山路方向步行1000米即到本院)
邮编:545005 桂ICP备17002348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302000249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