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6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点击: 次
5月30日14时许,六架民航包机陆续降落南宁吴圩国际机场,高压水枪喷出的两束水柱形成“水门”,以民航的崇高礼遇迎接广西援沪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归来。几乎与此同时,其他六架包机分别抵达柳州、桂林、玉林三地,1584名广西援沪医疗队白衣战士回家了!
这支队伍来自全区18家区直医疗机构以及9个设区市的38家三级医院和疾控机构,于4月15日起,分6批次前往上海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援沪医疗队有7名管理人员,其中有一位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是广西同道们都非常熟悉的感染科专家刘爱梅副院长,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她一直奔赴各地抗疫一线指导疫情处置。
▲刘爱梅副院长(中)启程援沪
“千里走单骑”
4月24日,根据自治区卫健委工作安排,刘爱梅副院长等三名管理人员作为第五批援护人员赶赴上海。临行前,南宁飞往上海的航班取消,刘爱梅与另外两名管理人员迅速改乘一辆汽车从广西南宁出发,经过了广西、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等5个份省份,历时33小时,行程1800多公里,终于抵达上海,这是广西援沪抗疫史上的“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广西援沪医疗队领队杜振宗(左四)到上海高速路口迎接刘爱梅(左二)等援沪专家
“守护,守沪”
抵达上海的时候,正是上海疫情最艰巨阶段。刘爱梅副院长被派驻到广西援沪医疗队四分队,带队一百余名医护人员独立接管上海市崇明区一个方舱医院,病区床位超一千张,而广西援沪医疗队四分队医师仅有25名,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方舱医院对绝大多数医护人员来说,是一种新的救治模式,摆在面前最大的困难是如何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开展规模化的医疗救治。刘爱梅副院长抓住方舱医院患者的特点,首先制定了患者分层救治,筛选重点患者等科学施治措施,使得有限的医疗资源,在疫情高峰期发挥快速精准的作用;其次着力解决方舱医院管理的难点:由于方舱医院在短时间内大量收治患者,因对疾病理解程度不一,方舱环境不佳等非疾病原因,患者中广泛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在接管方舱医院的第三天,一位年轻患者出现急性的精神障碍,一方面,刘副院长迅速联系上海市专家组精神科专家会诊用药,缓解症状,一方面缜密部署安保措施,有效的防止该名患者的攻击以及自残和自杀等行为。这些管理措施,使得整个队伍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磨合,确保方舱医院“快进快出”的救治成果。
“定海神针”
5月10日,崇明区某方舱医院休舱,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在国家联防联控机制派驻上海工作组的统一安排,刘爱梅副院长连夜带领广西援沪医疗队四分队,独立接管浦东新区某医院普通病区53张床位。定点医院收治的病人大多为高龄、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长期卧床等,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约占三分之二,90岁以上的超高龄老人占20%左右。这些病人心肺功能差,容易合并心功能不全,基础性疾病及新冠肺炎之间相互影响,导致新冠肺炎转阴时间明显延长。
刘爱梅副院长针对定点医院收治患者的类型,再次梳理救治措施,制定网格化人员配置、组建MDT团队、四线分级诊疗、远程查房等制度,护理团队成立八个专业护理指导组,采用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小剂量激素冲击治疗,预防深静
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纠正心功能衰、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及时处置重症患者,以上医疗措施取得很好效果。5月18日,99岁孙老伯 “双重”患者,即重症新冠肺炎,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心房纤颤、冠心病、高血压病、胸腔积液等重型基础疾病治愈出院。5月20日,89岁沈阿婆 “双重”患者,即重症新冠肺炎,合并慢性阻塞型肺病、重度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重型基础疾病治愈出院。截止广西援沪医疗队四分队撤离,累计治愈重症新冠患者6人以及13名合并重型基础疾病患者。接管病区期间,国家督导组两次针对重症患者及医疗质量检查广西援沪四分队均满分通过,实现住院病人“零死亡”,救治工作获国家督查组高度赞誉,大家都称她是援沪医疗队四分队的“定海神针”。
最好的答案
抵达上海前,刘爱梅副院长刚刚结束了靖西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65天的工作,而再往前,她在东兴市处置疫情一月余。通过电话,她说:“在上海期间,广西援沪医疗队及自治区卫健委是四分队最坚强的“靠山”,得到来自上海及城区政府、依托医院的大力支持,还有四分队150多名医护人员的配合,这些,是我能够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石,感谢每一位共同战斗的战友们!”,她还说:“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是广西重大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是医院培养了我,作为一名医学专家义无反顾参加疫情防控阻击战是我的职责。”
刘爱梅副院长在援沪医疗队心得体会中引用朱德总司令投笔从戎的一段话: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保我民族,保全国家,是我天职。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固神洲。舒心中锦绣,无负河山。这是她参加这场抗疫最好的答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欢迎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