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9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点击: 次
7月15日,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地上的土块被晒得滚烫滚烫的,广西胸科医院外科一党支部的党员们在唐际富副院长的带领下,走进位于南环路吴家山在建的广西胸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治业务综合楼项目”工地,对建筑工人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培训,培训内容有防中暑安全常识、创伤的现场急救、心肺复苏。支部党员还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工人送去清凉解毒的凉茶。
在工地现场,首先由支部书记张爱平进行急救知识理论授课,他用用通俗易懂地语言讲解了防中暑安全知识,创伤的现场急救理论知识。接着唐际富副院长、唐中明主任、俸成钢等多位党员现场示范了骨折包扎、止血方法等操作,其后黄红护士利用人体模具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示范。工人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做好笔记。最后,党员同志和工人们现场展开互动,并在现场轮流练习心肺复苏操作,陆雪萍及唐素荣护士长还细心解答了工人们关心的健康问题,认真讲解了一线作业人员应该注意事项,根据现场工人的需求,张支书还演示了海姆立克法。
建筑工人因工作环境和条件的特性,急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尤其重要。通过此次急救知识培训,让工人们学到中暑的预防及急救方法、创伤的急救及心肺复苏操作,他们将运用急救知识进行抢救和帮助,也可以自救和互救,将意外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次活动也得到了建筑工人的高度认可,外科一支部也将会把专业的健康科普知识送到更多的行业中。
防中暑安全常识科普: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病因: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对高热环境不能充分适应及工作时间长、剧烈运动或军事训练,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此外,在室温较高而无空调时、肥胖、营养不良、年老体弱和慢性疾病病人更易发生中暑。据统计,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可使中暑发生率增加10倍。
症状:根据症状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轻症中暑可表现为头晕、头疼、面色潮红、口渴等。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重症中暑可以表现为这三种类型的混合型。中暑如不及时治疗,严重时可以导致死亡。
一般治疗:脱离环境,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脱去衣服以利散热,饮用含钠的清凉饮料。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让患者侧卧,必要时应行气管插管,防止呕吐物误吸。物理降温:酒精或凉水擦浴;头颈、腋下、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同时注意室内空气通风;用冰盐水200ml进行胃或直肠灌洗;可用冰5%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开始时滴速应控制在30~40滴/分。化学降温:氯丙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有调节体温中枢、扩张血管、松弛肌肉、降低氧耗的作用,但低血压患者禁用。地塞米松注射液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有助于降温和减轻脑水肿。
日常护理:立即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服,平卧休息,按上述病情评估中所列各项观察病情变化。病室温度应保持在20℃~25℃。按医嘱执行治疗,仅有先兆症状或轻症中暑者,应给予口服0.1%凉盐水或清凉含盐饮料。对重症中暑者,应采用放置冰袋或冷水、冰水擦身等物理降温法,以及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测量体温,每5~10分钟一次。按时测量血压,注意有无血压下降,并观察心率与心律变化。维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协助医生作气管插管以保证供氧。密切观察尿量变化和有无水电解质失衡、酸碱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意识障碍者按有关护理要点执行。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预防措施:穿宽松、浅色、透气衣服,在阳光下活动时,戴宽边遮阳帽,使用防晒霜。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15:00暴露于阳光太久。改善年老体弱、慢性病病人及产褥期妇女的居住环境。改善高温环境中的工作条件,多饮用防暑饮料。